为什么过去几个月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看似已有明显回落,美联储却迟迟不愿降息?
其实,这背后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密切相关。7月底,美联储在最新议息会议中仍维持不降息的决定,这一结论进一步激化了美国总统特朗普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之间的矛盾。
站在特朗普的角度来看,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高达37万亿美元,若美联储持续维持4%以上的利率水平,意味着美国联邦政府每年的债务利息支出将相当高昂。按特朗普的说法——虽略显夸张——每年要多支出上万亿美元利息。
这一数字是什么概念?要知道,美国联邦政府年度支出中占比最大的项目是医疗保障支出,过去第二大支出则是军费。如果联邦政府的债务利息支出真如特朗普所言“多支出上万亿美元”,那么它将超过军费支出,成为美国公共支出中的第二大项,其规模确实相当惊人。
不过,从美联储的视角出发,尽管过去几个月美国物价未出现新的上涨,甚至从相对高位回落了不少,但美联储有理由担忧,特朗普近期发动的全面关税战将推动美国物价再度上涨。
这背后的逻辑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美国目前对全球所有进口商品普遍加征关税,其中对英国、沙特等最亲密盟友的商品加征至少10%的关税,对欧盟、日本、韩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商品加征15%的关税,对加拿大、墨西哥这两个传统贸易伙伴的商品分别加征30%、35%的关税,而经过贸易谈判后,截至8月初,对中国商品仍加征30%的关税,对东南亚部分国家的关税甚至高达40%。
试想,美国大量消费品中,约有近一半依赖进口,这些商品普遍被加征关税后,物价成本自然会上升。尽管加征的关税并非全部由消费者承担,但至少有一部分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无疑会推高终端消费市场的物价水平。
或许有人会问,特朗普加征关税的目的之一是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这不就能降低成本吗?
但实际上,过去二三十年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大量制造业外迁并出现“空心化”,核心原因在于美国本土生产成本过高——无论是面向本土消费者还是海外市场,美国制造的产品都缺乏竞争力,本土消费者也更倾向于选择进口商品而非本土制造商品。这一点从多年来美国汽车业的衰落中可见一斑。
可能有人认为,美国的半导体、消费电子等产业在全球仍具竞争力,但鲜为人知的是,包括半导体芯片、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几乎都产自美国以外的市场(如中国大陆、东南亚等地)。
正是这种全球生产布局,才让美国消费者能以较低价格购买到这些商品。若像苹果手机这样的产品转移到美国本土生产,其售价相较于当前水平,预计至少会上涨20%~30%。
因此,尽管美国物价尚未出现新一轮上涨,但随着特朗普关税政策在8月初全面落地,美联储认为有必要再观察一段时间。
因为从经济学基本原理来看,无论是加征关税还是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都可能引发美国物价的新一轮上涨——这或许正是美联储所担忧的。
免责声明:以上任何内容均来源于市场公开信息,仅供您参考与学习观摩,该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产品的购买、抛售或持有的建议,不作为您做出可投资的依据,您应自主投资决策,自行承担资风险与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领航优配-领航优配官网-全国炒股配资门户-配资技巧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