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暑期档最火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不仅票房破17亿,豆瓣评分8.6,还成了舆论场的“风暴眼”。但万万没想到,在一片赞誉声中,一位名叫黄雯的女作家突然跳出来,在微博上狠狠踩了一脚:“这就是一部圈钱割韭菜的烂片!”。
更戏剧性的是,她的微博IP显示在台湾,网友瞬间炸锅:“台湾上映了?你在台湾看的?”黄雯赶紧解释:“我在北京发的,IP乱跳而已。”但网友可不买账:“IP再怎么跳,北京也不可能跳到台湾,别装了!”
这场争议,到底是电影真烂,还是某些人“故意找茬”?
黄雯的“烂片论”:是真批评,还是为骂而骂?
黄雯的微博原文是这么说的:
“《南京照相馆》是一部典型的圈钱割韭菜的片,没忍住这个热闹去看了,太烂了!整个电影拖拖沓沓,拍的根和电视剧似的,很多情节逻辑安排的很虚弱,日本人那么残忍却不杀陈浩然,拉扯到最后才死。就两张通行证,还互相假模假式的推脱。这就是另一种的抗日神剧。在人陷入困境时如何表达真实的恐惧感,以及复杂性,导演应该研究《敦刻尔克》是怎么拍的,整个电影完全无法入戏,看得我直犯困,哈欠连天,突然发现一女孩一直在哭。让我很疑惑,结尾没看我就跑了,实在无法忍受烂片,这根意识形态无关,单纯拍的太差。”
总结她的观点:
1. 剧情拖沓,像电视剧;
2. 逻辑漏洞,比如“日本人残忍却不杀主角”;
3. 情感表达失败,不如《敦刻尔克》;
4. 另类的“抗日神剧”,缺乏真实感。
乍一看,似乎是个“专业影评人”的犀利点评,但仔细推敲,问题不少——
(1)她的“逻辑漏洞”真的成立吗?
她说“日本人那么残忍却不杀陈浩然”,但电影里恰恰展现了日军军官的复杂心理,并非所有日本兵都毫无人性。
历史上,南京大屠杀期间,确实有少数日军因各种原因未直接参与屠杀,甚至有个别救助中国人的案例。电影并非“神剧”,而是试图探讨战争中人性的扭曲与挣扎。
(2)拿《敦刻尔克》对比,合适吗?
诺兰的《敦刻尔克》是西方战争片的经典,但《南京照相馆》的核心是历史记忆,而非单纯“战争场面”。
两部电影题材、视角完全不同,硬要对比,就像让《舌尖上的中国》去学《食戟之灵》的夸张表现手法——根本不是一个赛道。
(3)她真的看完了吗?
她说“结尾没看我就跑了”,却斩钉截铁地判定“烂片”。这就像吃了一口菜就说“整桌都是馊的”,未免太武断。
IP地址“台湾跳跳门”:不小心暴露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黄雯发这条微博时,IP显示在台湾。网友立刻质疑:“台湾竟然上映了?真的假的?你在台湾看的吗?”
黄雯回复:
“我在京发的微博,不知为何ip在台湾,奇怪的很。”
“我ip经常到处横跳,我都不知道啥原因,现在看看是在哪?”
网友直接怒怼:
“别装了,还IP经常跳,再怎么跳你在北京也不会跳到台湾,你就是X一只,不小心暴露了而已。”
无论哪种情况,黄雯的解释都显得苍白。更关键的是——她为何对一部尚未在台湾上映的电影如此激动?
《南京照相馆》到底动了谁的蛋糕?
这部电影之所以引发争议,核心在于它触碰了几个敏感点:
(1)它打破了“抗日神剧”的套路
以往的抗战片要么是“手撕鬼子”,要么是“伟光正英雄”,而《南京照相馆》试图展现历史的复杂性——比如日军军官的内心挣扎、普通人的恐惧与求生。这种叙事让某些人觉得“不够解恨”,甚至认为“美化敌人”。
(2)它戳中了某些人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近年来,总有人试图淡化或扭曲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甚至质疑“30万死亡人数是否真实”。《南京照相馆》用电影语言还原这段历史,自然让某些人不舒服。
(3)它太火了,成了“靶子”
票房17亿多、豆瓣8.6分,这样的成绩让某些“唱反调”的人觉得:“骂它=彰显自己的独特见解。”
黄雯是谁?公开资料显示,黄雯认证是先锋女作家,摇滚乐评人。出版作品《蝴蝶飞不过》《都别废话》等,也参与过商业活动。但她的微博言论却显得对大陆主旋律电影格外“敏感”。
结语:电影可以批评,但别让立场绑架理性
《南京照相馆》当然可以批评——剧情是否拖沓?角色是否立体?这些都是正常的艺术讨论。但如果因为“意识形态”就全盘否定,甚至不惜用“IP跳跳门”来掩饰真实立场,那就不是影评,而是舆论战了。
至于黄雯,她的“烂片论”究竟是真心吐槽,还是别有用心?或许只有她的IP地址知道答案。
领航优配-领航优配官网-全国炒股配资门户-配资技巧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